找到相关内容461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略述巨赞法师的空有观——空有问题新议

    唯识学理取向不同,所以它们所运用的名相定义也不尽一致。特别是在“自性”这个名相上,中观与唯识差异很大。中观学的“自性”是指性体、实体。因一切法都是缘起而成,所以无实体、性体存在。故称之为无自性。唯识学的“自性”是指性相、性能、性用。不是性体、实体之义。性有种性、类别之义。约功能、因果差别而立。唯识学讲因果立种子义,都是在事相功能上讲的。唯识学承认诸法实相是不有不无的。是当体性空的,所以不会主张性体...

    胡晓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522684142.html
  • 论《坛经》中的心性之禅

    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他把“自性”“佛性”作为一个核心的转化,即“性体清净”。他说: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诸法在自性中,如天长清,日月常明。” 16   这都在说明自性是清净的,佛教所谓...六祖所谓的以“无念为宗”其实就是以自己当下的自然之自心为宗。下面以无相为体来说明“无念”的禅修方法所提出的修证。   (三) 无相以真性为本   无相的落脚点是反身内省,自悟“性体清净”,当下脱离...

    释如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02041529.html
  • 熊十力的佛学观

    还是坦言了自己对空宗的不满。“吾尝言,空宗见到性体是空寂的,不可谓不知性。性体上不容起一毫执著,空宗种种破斥,无非此个意思。我于此,亦何容乖异?然而,寂静之中即是生机流行,生机流行毕竟寂静。此乃真宗微妙,迥绝言诠。若见此者,方乃识性体之大全。空宗只见性体是寂静的,却不知性体亦是流行的。吾疑其不识性体之全者,以此。”[⑨]在熊氏看来,空宗只见到性体的空寂,未见到性体的流行,虽...

    韩焕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652067.html
  • 杨维中:隋唐佛教心性论的四种范式及其比较研究

    仍然是真如理体,亦即正因佛性。湛然则除继承智顗之所论外,以“真修缘修不二”及“一念心性真如”的本体论命题,力图将性恶落实于性体上而未逮;至宋代,在与“山外派”的论战中,知礼在重新诠释真如随缘命题的条件下,以“理毒性恶”的极端命题将“恶”安置于“性体”上,最终使天台心性论从本体上达到了心体(一念心)与理体的真正合一。   第二个命题“生佛互具”,是天台宗从性具善恶的逻辑出发,对于众生与佛之关系所作的...

    杨维中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363769407.html
  • 慧能《坛经》顿教禅法论义(二)

    观念的性格外,实际上也隐含有本体论的义涵。他如在“念念若行是名真性”的说法里、在“但能离相,性体清净”的开示中,也可见“无念”、“无相”内含“本体”的义涵。  然而,“无住”作为“人之本性”,与其认为...即以“无住”为其本质内涵。就此可以说:《坛经》的“自性”概念,不外是意指般若智慧境界之“无住”观念的一个名词化表示,并无任何“实体”可得;而对照“但能离相,性体清净”的慧能教说,亦将更能表显“自性”...

    陈平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60742620.html
  • 从观心法门看天台心性学前后期之嬗变

    三千说安顿存有论的根基。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说在智顗那里圆融三谛必得由观心法门而从即于一念心的三千之缘起总体中逆向地证得,那么对知礼来说,虽然在方法论上是由观一念妄心来显发性体,但在本体论上,却是由性体本具之三千而随缘生事法之三千。这种对一念三千的本体论奠基其实并不是必须的,恰恰相反,它反倒使在智顗那里最具特色的般若“逆觉”义变得隐晦未明。  关键词:1.观心 2.圆融三谛 3.一念三千 4....

    傅新毅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55746201.html
  • 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1)

    未决  ,濂溪毅然出曰:“性体冲漠,唯理而已,何疑耶?  ”横渠曰:“东林性理之论,唯我茂叔能之。” (原  注:出弘益纪闻)  濂问太极,(常)总曰:“易在先天,无形有理,  盖太极即易也。无形之理...法界观  依据归元直指,有关周濂溪 (敦颐) 曾参学于东林常总记载: 一、濂溪与之论性。常总说:“所谓真如法性,性即理也。有理法界、事法界,理事交彻。理外无事,事必有理。”周濂溪因而悟道曰:“性体冲...

    熊琬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55347394.html
  • “理性”与“觉性”——中国佛学与宋明儒学的一个公共话题

    绝对性。  比较之下,显见,在上蔡等宋儒以“觉”训“仁”之时,“觉”多指同情心、恻隐心这一类情感活动,“觉”的“性体”意义并不特显。及阳明子,“觉”的含义已广及认知、情感、意志的所有精神心理活动,且具足“性体”意义了。与其说上蔡似“禅”,毋宁说阳明子更近“禅”。  三、又论:以“觉”论“性”与“iX欲为理”之辨识  朱子在批评上蔡以“觉”训“仁”之时,还谈及其另一弊病,就是这种说法有可能“至于认欲为理...

    冯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60259502.html
  • 牟宗三:寂寞中之独体

    也正是性智内在流露的理。它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具的;它不可以外陈,而可以内显(即透露)。这个理即是我们上通性体的法门。通到了性体,然后可以进到道德的进路。  告子说仁内义外,孟子则说仁义俱是内在,我所固有,非由外铄。我们现在照孟子的思想向前进。我们可以说仁义礼智是性体之四目,或曰四德。并且也就是行为上的四条道德律。孟子就在这道德律的成立上悟性体。如果我们把仁义礼智看成是道德律,则其所谓「内在」是什么...

    牟宗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3766822.html
  • 从湛然《十不二门》论天台思想之发展演变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  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  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注11...不周  。  此「内外不二门」,即是由第一门「色心不二门」进一步加以论  述内外色心之关系,让吾人了解外色心不外乎一念,而一念无念,故  唯体具三千,既是体性三千,所以内外不二,性体一切咸遍,十方诸  ...

    陈英善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13574059.html